广东老牌的离心风机工艺
然而,同时满足上述要求,一般是不可能的。在气动性能与结构(强度、工艺)之间往往也有矛盾,通常要抓住主要矛盾协调解决。这就需要设计者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,以解决主要矛盾。例如:随着风机的用途不同,要求也不一样,如公共建筑所用的风机一般用来作通风换气用,一般重要的要求就是低噪声,多翼式离心风机具有这一特点;而要求大流量的离心风机通常为双吸气型式;对一些高压离心风机,比转速低,其泄漏损失的相对比例一般较大。离心风机设计时几个重要方案的选择:叶片型式的合理选择:常见风机在一定转速下,后向叶轮的压力系数中Ψt较小,则叶轮直径较大,而其效率较高;对前向叶轮则相反。风机传动方式的选择:如传动方式为A、D、F三种,则风机转速与电动机转速相同;而B、C、E三种均为变速,设计时可灵活选择风机转速。一般对小型风机广泛采用与电动机直联的传动A,对大型风机,有时皮带传动不适,多以传动方式D、F传动。对高温、多尘条件下,传动方式还要考虑电动机、轴承的防护和冷却问题。蜗壳外形尺寸的选择:蜗壳外形尺寸应尽可能小。对高比转数风机,可采用缩短的蜗形,对低比转数风机一般选用标准蜗形。有时为了缩小蜗壳尺寸,可选用蜗壳出口速度大于风机速度方案,此时采用出口扩压器以提高其静压值。
风机在额定工况下,其效率接近于后弯机翼型离心风机。在变工况尤其在低负荷区运行时,不论是静叶可调或动叶可调的风机,都比采用入口轴向导流器调节的离心风机经济性高。图3-12为离心风机与风机采用不同调节方法时,功率消耗的比较。由图可知,动叶可调风机在运转时所耗功率,尤其在低负荷时耗功少的优点更为突出。入口导流器调节的离心风机耗功大。即便是入口导流器调节的风机耗功亦明显低于离心风机的。但采用入口导流器调节的离心风机,再利用双速电动机驱动,在低负荷运转时,耗功亦明显可减少。
叶片出口角的选定:叶片出口角是设计时首先要选定的主要几何参数之一。为了便于应用,我们把叶片分类为:强后弯叶片(水泵型)、后弯圆弧叶片、后弯直叶片、后弯机翼形叶片;径向出口叶片、径向直叶片;前弯叶片、强前弯叶片(多翼叶)。表1列出了离心风机中这些叶片型式的叶片的出口角的大致范围。叶片数的选择:在离心风机中,增加叶轮的叶片数则可提高叶轮的理论压力,因为它可以减少相对涡流的影响(即增加K值)。但是,叶片数目的增加,将增加叶轮通道的摩擦损失,这种损失将降低风机的实际压力而且增加能耗。因此,对每一种叶轮,存在着一个佳叶片数目。具体确定多少叶片数,有时需根据设计者的经验而定。根据我国目前应用情况,在表2推荐了叶片数的选择范围。全压系数Ψt的选定:设计离心风机时,实际压力总是预先给定的。这时需要选择全压系数Ψt,全压系数的大致选择范围可参考表3。
在保持管网系统特性不变的情况下,为了达到调节离心风机的目的,通过改变风机的转速来改变压力、风量和功率。当风机转速增加时,其风量和压力也会相应增加;当风机转速降低时,其风量和压力也会相应降低,以满足管网系统对风量和压力的需求。这种调节方式是因为风机消耗的功率根据实际需要而变化,没有额外的能量损失,经济性更好。如果风机是由不能改变转速的电机驱动的,只需在电机和风机之间安装一个传动装置即可。这是我们提到的第 一种调试方法。